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
記者 劉加軍 李倩 報道
“未來,鋼結構住宅的占比將有望提升至30%~50%。”6月2日-4日,在2023年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大會召開期間,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郝際平接受《中國冶金報》記者專訪時,這樣預測。
圖為郝際平
鋼鐵業大發展為鋼結構建筑發展提供重要支撐
“鋼鐵業的大發展為鋼結構建筑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、重要支撐。”郝際平介紹,鋼結構建筑經歷幾個發展階段,曾經一段時間鋼結構被限制使用。
據了解,新中國成立后,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,鋼結構曾起到重要的作用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,我國建設了一大批鋼結構廠房、橋梁,屬于鋼結構的起步階段。但在上世紀60年代~70年代,受鋼產量短缺制約,鋼結構被限制使用,鋼結構工程減少,鋼結構建筑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。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經濟飛速發展,鋼產量逐年增加,1996年鋼產量更是超過1億噸,位居世界鋼產量首位,鋼材供不應求的局面得以改變,鋼結構建筑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。建設部于1997年發布的《1996-2010年建筑技術政策》明確提出了合理使用鋼材,推廣和發展鋼結構,包括“房屋住宅鋼結構”。鋼結構建筑業得以快速發展。
據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測算統計,2021年,全國鋼結構產量為8900萬噸,同比增長9.4%,占粗鋼產量的8.6%;2022年,在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體下行、新開工住宅和辦公樓施工面積同比下滑的趨勢下,鋼結構產量仍在同比增長,產量為9200多萬噸,同比增長3.4%,占粗鋼產量的9.08%。
“環境+基因”促鋼結構建筑進入新發展階段
當前,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。建筑業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和能源消耗大戶之一,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,提升建造效率和品質,向綠色、低碳方向發展。“因此,發展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春天已來。”郝際平指出。
從產業環境和政策背景來看,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相關政策,加大鋼結構建筑的推廣力度。
2021年,國務院印發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,明確提出要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;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,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,推廣鋼結構住宅。
2021年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》提出,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,重點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,不斷提升構件標準化水平,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,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。
2022年6月份,住建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《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》,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,推廣鋼結構住宅,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%。
…………
可以說,鋼結構建筑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。
從自身來看,鋼結構的天然優勢基因為其發展提供了內在條件。
“鋼結構建筑渾身是優點。”郝際平坦言,一是施工速度快、建設工期短,可實現盡早投用、企業盡早回款。二是強度高、自重輕,力學性能優良,承載動荷載能力強,符合高層、大跨度建筑的結構要求。“對于一些大型的設計項目尤其是大跨、超高結構的項目,鋼筋混凝土實現起來就很困難,鋼結構就凸顯其無比的優勢。”郝際平說。三是得房率高,建造同樣的面積,采用鋼結構比其他結構多得5%~10%的使用面積。四是抗震性能好。五是節約土地面積。郝際平舉例,2022年6月投用的亞洲最大、雙層車場、“無縫”換乘的北京豐臺站,雙層鋼結構主體結構,大幅節約土地面積。單鋼結構總用量達到近20萬噸。六是造型美觀,可塑性強。七是從社會效益來看,鋼結構是綠色環保可循環使用的建材,鋼結構建筑是綠色環保建筑,符合綠色低碳的環保要求。據統計,鋼結構建筑在生產和建造過程中比傳統的混凝土工藝節能1/3,在使用過程中比傳統建筑節能10%,節水率可達到30%,粉塵排放下降80%,建筑垃圾減少80%。
外部環境和內在基因,促使鋼結構建筑進入新發展階段。
建立系統思維助力鋼結構建筑發展
“雖然鋼結構建筑的春天已來,但花開尚早。”郝際平認為。
據統計,目前發達國家鋼結構建筑占總建筑量的比例在40%以上,而我國鋼結構建筑占比僅有5%~7%,鋼結構住宅占比僅占1%左右。
“應用比例不高的原因,一是公眾的認識有待提升;二是我們自身還存在一些問題。”郝際平說,比如鋼結構住宅,墻體的隔音效果有待提升,外墻的防滲漏效果有待提升,鋼結構與墻體的變形協調性有待提高。
“當前,發展鋼結構建筑的一大難點就是缺乏系統思維。”郝際平指出,我們設計人員只管設計,不考慮如何加工,鋼結構人員只研究鋼結構,不研究圍護材料、門窗,彼此孤立、割裂,看似都符合規范和要求,卻并沒有那么適合、匹配。說到底,就是缺乏系統思維。那么,什么是系統思維呢?他舉例說明:“我們買了一塊布,不能只看布料好不好,還需要考慮誰來裁?裁成什么樣式的?給誰來用?用來干什么?這才是系統思維。”
同時,郝際平認為,鋼結構建筑應該是一個功能完備的現代工業化產品,是包含與鋼結構配套協調的綠色圍護板材、門窗、新型裝飾材料、整體廚衛產品以及水、暖、電、氣等的有機集成,是對樓宇自動控制、雨水收集、太陽能、地熱源、智能化技術綜合運用的載體。其中,鋼結構是“骨頭”、管道、線路等是各路“血管”,還包含外墻等“皮膚”。最后,還要交付一份說明書。
郝際平表示,發展鋼結構建筑要把鋼結構建筑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產品來推廣,要將建筑的設計、生產、施工、維護等看作一個完整的體系,以問題為導向,用系統思維、集成理念、全過程服務來指導鋼結構建筑的全生命流程。
“這就需要我們一起攜手,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改進突破,如抓住鋼結構的特點,做適合的設計;產業鏈之間加強溝通合作,深入產需對接,讓鋼結構建筑用上最適合的鋼材;研究更適應的墻體材料,更匹配鋼結構的主體結構,等等。”郝際平說。
真正做到了這些,鋼結構住宅絕不是遠在天邊,而是近在咫尺。